发布时间:2018-12-14 来源: 点击率:
2018年12月13日,“助力长江大保护,推动绿色大发展”——长江大保护重点专项项目之湖北省深层污水传输工程观摩会在武汉大东湖深隧项目召开。
本次活动由湖北省市政工程协会主办,武汉市水务局、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办,湖北省环境科学学会协办。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管部门领导,湖北省各地市州住建委、水务局,行业专技人员代表200余人到现场进行观摩。中国工程院院士茆智受邀出席了本次观摩会,并作了关于长江大保护的主题报告。
中建三局绿投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涛在致辞中表示,中建三局将以“四水共治”为突破口,实施水岸同治,确保大东湖深隧项目圆满履约,构筑生态文明新家园。
中国工程院院士茆智作长江大保护报告
武汉市城投集团副总经理盛华发言
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余刘琦发言
湖北省市政工程协会会长张国强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呼吁广大市政工程建设者,勇担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为打造美丽中国、美丽湖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傅继成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牢记使命、提高认识。不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思想,把保护长江及绿色发展作为湖北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助推长江经济带共同发展。
二是统筹规划、务实创新。坚持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为基本动力,广辟绿色平台和通道,汇聚创新发展要素,增强创新发展力量,提升绿色创新协同发展水平。
三是强化交流、典范引领。各地住建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学习和借鉴各方在开展长江大保护过程中的先进制度、政策、理念和模式,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改良和应用,从而更高效地推进长江大保护工作的实施。
观摩现场,大东湖深隧项目分别设置了工艺展示区、质量展示区、安全与文明施工展示区、技术展示区等工程区域,通过实体样板、展板展示、BIM展示、视频投影、电子宣传手册、现场专人讲解等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全国首条污水处理深隧现阶段的相关建设情况。
观摩项目
井底参观
参观衬砌实体模型及洞内布置
据中建三局绿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阮超介绍,该项目是武汉市践行长江大保护的标杆工程、推进四水共治的排头工程、建设水生态文明的示范工程,继首台盾构机顺利始发后,项目受到广泛关注并陆续迎来各方观摩交流,项目团队希望以本次观摩会为契机,进一步向社会展示中建三局全方位参与践行长江大保护系列工程的决心和信心。
“项目以打造‘百年深隧’的标准,在施工过程严格落实绿色环保理念”,中建三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项目总工程师刘开扬在观摩现场向观摩嘉宾讲解到,“项目采用LED灯带照明,废水经三级沉淀达标排放,噪音源采取降噪措施,裸土覆盖,雾炮喷淋降温降尘,龙门吊喷淋及竖井喷淋智能控制系统等一系列措施,力争做到节能环保,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运用环境检测仪对现场环境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尤其是对竖井及隧道中的有毒有害气体重点监测,以确保现场作业人员安全,提供良好的作业环境”。项目施工本身还采取“三重保险”防水,杜绝污水外渗,确保这一百年工程运营期内做到少维护甚至免维护。
大东湖深隧工程旨在为武昌130平方公里内约300万居民打造排水收集及传输主动脉,完工后将实现武昌片区现有3座污水处理厂和在建的北湖污水处理厂“四厂合一”,届时,武珞路以北的半个武昌城、东湖核心区周边的污水都将乘“专列”快速进入北湖污水处理厂,近期实现80万吨/日的污水传输规模,远期将达到100万吨/日的规模。据有关数据统计,项目建成后配合北湖污水处理厂每年将有效截留处理排入长江的污水2.92亿吨,污染物负荷削减量:化学需氧量7.30万吨、氨氮0.73万吨、总磷0.07万吨。项目历时四年系统论证,充分考虑了污水厂被中心化带来的邻避效应、提标用地局限,城市内涝压力大,初雨治理任务重等因素,利用健康监测系统和智慧运营管理系统合理调度雨污水,将有效解决区域雨洪调蓄、污水传输、初雨污染等问题,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据了解,该项目作为国内首条正式实施并将投入运营的深层污水传输隧道,引起了国内水务环保行业的巨大反响。自今年8月起,地方政府、行政部门、平台公司、投资建设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等30余家单位机构相继到项目考察交流。目前,深圳市前海-南山排水深隧系统工程已进入招标阶段,即将正式实施建设,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等地也在进行深隧排水系统的研究。大东湖深隧工程的顺利实施为国内排水深隧成功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类似项目的实施点亮了明灯!